当前,我国经济正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有色金属行业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来讲,要顺应大势、问题导向、因应而动、动而有为。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有色策源地。
2014年底,我到中铝工作,从专业上讲,从钢铁行业转到了有色行业,让我产生了不少想法,比如,让分散的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企业集成转变到集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剪切成材一体化的“宝钢型”联合企业,让电解铝的冶炼从不能间断转变到电炉炼钢的可间歇;让铝加工实现连铸连轧,转变到紧凑型流程,近终形生产;让赤泥堆场能实现充分利用,能像钢厂削掉钢渣堆场那样。随着我到协会工作之后,深切感到有色金属行业需要攻关的科学、技术、工程和产品问题太多,有的不仅是经济的效益问题,更是国家的利益问题。
当前,加快从某某行业大囯建设成为某某行业强囯,已是一种普遍的愿景和要求,有色金属行业也不例外。记得1998年我在宝钢工作时,宝钢的目标是“从做大变做强”,发展到今日的宝武,目标是“从老大变强大”。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某某行业强国的建设,除了久久为功的坚韧性之外,必须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和渠道。主方向是科技创新,而不是应用创新。应用创新能激发做大,而科技创新能激发做强。只有激发出的01创新、颠覆性和杀手锏的技术,才能赢得竞争力。主渠道是揭榜挂帅,而不是任务分配。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成效为衡量,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是不分所有制,不分人员身份的“能者上、智者上”。
如果说,过去我国的科技投入和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从我的了解来看,不是经费投入的问题,不是支持国企或民企的问题,而是如何提准问题、提炼课题、组织攻关的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打造全球有色金属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座的企业和企业家都应把握好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
打造跨界融合的有色新流程。
从学科上讲,有色来自冶金,冶金来自化工。随着发展形成了有色、钢铁、化工三大产业。本是同源的三大产业,实际上存在很多科学技术上的相通性。如果行业之间互相借鉴、互相转化、互相融合,实现流程再造,不仅可以产生量的飞跃,更会引发质的变革。
4年前,中铝集团与宝武集团召开钢铝先进技术交流会,双方在汽车轻量化、钢铝混合应用、企业智能化制造,以及环保治理等方面达成了众多共识和合作。据说,宝武集团在感受到了“以铝代钢”的压力之后,加快了高强度薄钢板的开发和进军铝加工和镁合金。
又如,最近某铝镁设计研究院为沿海一家钢铁企业设计了年产240万吨氧化铝项目,通过利用钢厂余热及配套码头等已有设施,实现了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对于这种跨界融合的探索,特别是钢厂和有色企业间的区域流程优化整合、互融相嵌,我们要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一旦成功,将产生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再如,今年3月,有色协会组织行业企业与中石化就石油焦和铝用炭素生产进行的专项交流,激发了中石化降低石油焦有害杂质元素控制的积极性,甚至不排除直接生产阳极生块,乃至焙烧的可能。这也是一种可能引发碳素生产流程变革的跨界融合。
我认为,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将突破各自的传统界面,形成跨行业的复合型企业或联合型企业。
打造致力“双碳”目标的有色新形象。
今年两会上,有色、钢铁、建材行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出纠正对原材料行业“两高一资”的政策歧视。但实际情况是响应并不强烈,因为从过去到现在,三大行业的高排放和高耗能给社会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比如,高排放——2020年,有色金属二氧化碳排放量6.6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7%。又如,高耗能——2020年,全国电解铝生产用电量5022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6.7%。看来政策性的歧视,需要全行业的再努力才能去除。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研究了《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在征求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初步提出,到2025年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力争实现减碳40%,可见要比全国的碳达峰至少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决策,有色金属行业要为支撑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作出贡献。
我认为,我们要更加主动作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一是进一步严控电解铝的天花板和铜铅锌的冶炼产能过剩,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扩大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争取行业碳达峰的更加超前。二是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绿色减碳的技术,争取达峰后的减碳更加超速。总之,要以绿色发展成效,展现有色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