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葛红林:减排不是减高耗能产业,而是促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健康发展
站 www.jiangtaoyu.com 时间:2022-05-27 10:08 来源:

  双碳目标之下,如何推进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健康发展?5月26日,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双碳之策”分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发表主旨演讲称,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促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健康发展。


  他建议,要加快高耗能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在总量控制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要制定渐变性政策,把握好高耗能产业降碳的节奏和力度。要穿透式认识高耗能产业的降碳,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

“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促进高耗能产业实现低碳健康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当前,高耗能产业已经成为“双碳”目标的社会焦点,一方面,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大户,即使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时还改变不了它的高耗能特征,除非发生颠覆性的工艺路线革命。另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又是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产业,虽然钢铁、铜铝、硅等冶炼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15%以上,但是,不仅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钢铝,而且新一代绿色新能源和电子芯片等都离不开铜镍硅钴等有色金属。


  对此,葛红林指出,从前一阶段“双碳”工作来看,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间断性地造成了高耗能产品价格突涨,甚至是供不应求,严重影响了下游制造业的正常运转。“可见当前的问题是,如何统筹实现高耗能产业降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目标实现,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要进一步科学和理性地认识高耗能产业,特别是涉及囯计民生的高耗能产业的重要性,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要促进高耗能产业走低碳发展道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那么,高耗能产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对此,葛红林建议,要加快高耗能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在总量控制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


  葛红林指出,就高耗能产业来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国家项目的投资往往还是综合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作了优化选择,比如,宝钢选择建在上海。就是考虑了上海的沿海便利、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高耗能产业投资建设的区域竞争,在土地、环保和财政等地方优惠政策的吸收下,一些区域上了一批不该上的项目,造成了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严重产能过剩,形成了调整难,搬迁难的尴尬局面。比如,河北省的钢铁产量、山东省的电解铝产量超过世界任何一国。


“举上面例子,千万不要误认为是赞扬计划经济,却可以认为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要针对高耗能产业的特殊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紧平衡发展之路。”葛红林说,当前,要加大对高耗能产业布局的研究、规划和管控,要加快在总量调控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加快实现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加快将项目配置在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清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葛红林还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出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一些高耗能项目的审批权被下放给了地方政府,但遗憾地出现了审批不严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能再犯“事前不防范,事中不监管,事后怪地方”的错误了。


  “要制定渐变性政策,把握好高耗能产业降碳的节奏和力度”


  去年一些地方政府“运动式”减碳引发关注。那么,地方政府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该如何推进高耗能产业进行绿色转型?


  葛红林在演讲中表示,对高耗能产业来说,各级地方政府要清醒分析各自的发展现状,作用地位,以及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要防止急于求成的降碳思想,也要防止形式主义的降碳。“要切实尊重行业企业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帮助企业制定分步降碳的实施方案,并给予相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毕竟,企业要真正达到低碳绿色发展不仅需要追加投入,而且也需要时间,要求也应逐步的、阶段性的,相应的政策也应是梯度的,渐变的、逐渐收紧的。”葛红林说。


  此外,葛红林还建议,要穿透式认识高耗能产业的降碳,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那么,如何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他指出,高耗能产业的降碳工作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不能无为而治。首先,不能任凭市场需求决定高耗能产品的产能产量,要敢于和善于确定全国的阶段性调控目标和政策,实现产业有目标,行业有对策。“目前有些观点认为应由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的产能产量。初听似乎没问题,但套用到高耗能产业则不正确,因为没有考量它的特殊性,包括市场逐利性的影响。当务之急是应分行业地对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做一次未来需求分析,形成阶段性的调控指标,有的做刚性的减法,加快实现从定性管理转变为定量管控。”


  其次,要积极推动高耗能产业的跨界整合,形成更多的低碳绿色产业流程。葛红林指出,当前,不少高耗能产业和企业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的碳达峰是经过深思熟虑,但不少只是大慨的估计,根本就经不起追问,有的碳中和目标,更是流于形式的口号。从目前的科技进步水平看,有的产业根本就做不到碳中和。比如,钢铁、铝、铜等冶炼业,它的工艺路线决定了高能耗的本质。“末来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耗能产业降碳的发展趋势是,将打破各自的传统界面,通过互相之间的工艺流程整合,实现能源消耗的最优化配置,甚至在某一环节,实现耗能产品转变为负能产品。”葛红林说。


  最后,葛红林还建议,要高明加精明地进一步优化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政策,要敢于对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做减法,善于对高耗能产品的进口做加法。要通过“一加一减”,在保障国内高耗能产品使用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内能耗,同时珍惜和用好初级原材料,通过深度加工,开发更高附加值的终端和近终端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跨国公司纷纷对我国供应商提出绿色验证。对此,葛红林表示,要高度重视“碳足迹”日益强化和扩散的应对工作。但我们不能盲目从之,必须穿透式地认识背后的动机,形成有效的应对。“比如,要求的电解铝必须为水电铝,不能是煤电铝。我们认为,这就不合乎情理。如果是炒作绿色形象,那也不必多究,如果是为限制中国产品出口,那就另当别论了。”葛红林说。


0.256997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