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河南铜”如何破解大而不强?丨链上河南造
站 www.jiangtaoyu.com 时间:2024-02-01 11:50 来源:

铜,这一历经千年沉淀的金属,如今在工业领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它是新能源风潮中的坚强后盾,是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科技的翅膀下,铜以崭新之姿,在电气、制造、国防等多个领域书写着它的故事。

河南,作为铜产业的重要基地,如今在铜产业的版图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近年来,河南铜冶炼、加工及再生铜产业如日中天,产值冲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国内铜产业的重要一极。

当下,河南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面临“大而不强”问题,如何疏通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淤点、痛点?这不仅是河南铜产业自身需要回答的命题,更吸引着河南省两会代表委员及不少场外人士的关注。

蓬勃发展

说到铜基新材料,你可能觉得陌生,但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从航空航天到先进制造,都离不开铜基新材料。这种以铜为基础,经过高科技手段强化升级的材料,不仅继承了铜的优良传统,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性能。

在河南,铜基新材料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尤其在灵宝市,这里利用黄金生产的伴生资源,大力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成功打造出了“中国铜箔谷”的金字招牌。

朝辉铜业董事长邵松才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年产量高达5000吨的压延铜箔,占据了全国30%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之首。”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铜箔产品还曾应用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柔性太阳翼上。

这里的铜箔生产基地不仅品种齐全、产能巨大,更是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技术,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宝鑫电子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会东也向记者透露:“我们现在是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锂电池负极专用铜箔企业,在新能源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已经获得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LG新能源等国内外知名锂电池企业的长期订单。”

不仅如此,河南的铜基新材料产业还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创新驱动、壮大产业集群上下功夫。从原材料提纯到高端产品研发,从生产制造到市场应用,河南铜基新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铜基新材料企业也是遍地开花。这些企业不仅规模庞大、技术先进,更是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为河南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统计,2022年河南铜产量66.6万吨,同比增长11.19%,居全国第八位;铜材产量99.4万吨,同比增长3.46%,居全国第六位;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22年河南未锻轧铜及铜材实物出口量同比增长15.6%,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26.3%。

河南铜基材料加工总产能已经达到了110万吨,产品种类更是涵盖了管、棒、线、板、带、箔、排等各个领域。其中,新昌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更是凭借着高端铜材加工能力,成为下游电缆电线生产企业的优质供应商。

大而不强

河南铜基新材料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

尽管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突出。据近日河南省有色金属学会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河南省先进铜基材料产业链调研报告》指出,河南铜产业在多个关键领域仍需加强。

在产业链上游,河南面临铜矿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与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金川集团等百万吨级的铜业巨头相比,河南的精炼铜产量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再生铜的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程度也相对较低,难以满足高端铜材的品质需求。

“2022年,河南一大型铜冶炼企业的精炼铜产量较小,不到江西铜业的一半。由于资源限制,河南的再生铜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使得高端铜材的品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上述学会人士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

在产业链中游,河南的铜管生产企业虽然拥有品牌优势,但下游消费市场的容量和利润空间却进一步被压缩。

“铜棒线生产企业面临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上述人士告诉记者,铜板带箔生产企业也普遍存在产能规模小、产品种类少、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难题,尚未形成集群集聚的发展效应。“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投入不足,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也时好时坏,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在产业链下游,河南铜基新材料产业的高端产品亟待突破。目前,市场上的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或外省企业供应。

“当前行业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比如研发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化的团队以及校企合作尚不够紧密。比如有些校企之间虽然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一些项目的推进速度仍显缓慢,这主要归因于缺乏专人专项对特定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动。”河南省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河南新昌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柴兴臣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


在柴兴臣看来,虽然河南在铜基新材料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但在研发团队方面,尤其是高端材料研究领域,仍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最尖端的技术尚未取得突破,仍需依赖国外。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仍不够深入,原创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新产品开发与进入市场的速度明显滞后,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终端产品发展较少。

“在电子信息领域,高端铜箔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在新能源领域,动力电池所需的铜材也主要来自外省企业。这使得河南铜产业在新兴市场培育方面显得尤为不足。”上述人士表示。

开出“良方”

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长期困扰下,河南省铜基新材料产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上述河南省有色金属学会针对铜基新材料产业提出了五方面发展建议,涵盖了数字经济融合、绿色低碳技术、高端装备生产、产业链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

一是加速数字经济与铜产业融合,借助高通量计算和材料数据库实现智能化设计,提升研发效率与产品质量,满足定制化需求;二是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响应“双碳”目标,推广生物湿法铜冶炼等节能方法,降低成本并助力环保;三是依托中色科技等建设高端装备基地,提升产业竞争力与产品质量;四是实施产业链完善工程,打造区域及跨区域产业集群,强化整体竞争力;五是建设创新平台及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推动持续创新与发展,确保产业的长远发展动力。

当前,铜加工产业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和新挑战,包括行业需求逐渐触顶、部分领域投资过热、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高端应用场景的缺乏以及整体利润率偏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陈全训提出了坚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的方向,同时强调进口替代和高水平出口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共赢的必要性,旨在打造铜加工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勇则指出,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铜产业的发展,可以针对铜的采矿、冶炼、加工等生产全流程,在全国范围内牵头建立一个涵盖龙头企业、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盟。这样的联盟将有助于集中高效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河南省铜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端应用场景,提高整体利润率。”李勇认为,联盟还可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铜加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这将有助于河南省铜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树立标杆,引领铜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柴兴臣还着重提到了铜资源的战略地位及其强大的金融属性。“目前铜的交割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河南用铜企业的议价能力弱,影响企业利润。如果能在河南设立铜期货交割仓库,将极大促进省内整个铜产业链的发展。”(摘自大河财立方)


0.279207s
Baidu
map